長久以來,我國媒體都習慣于精準定位、特色鮮明,這當然是體現競爭力的必由之路;但將這一做法行之于行業媒體,往往對其所謂“精準定位”過分強調,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行業媒體只報道與行業相關的事。
實際上,任何一個行業或一個領域,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即便是細分的“化工”、“電力”、“科技”等媒體,都離不開上下游相關行業,這些相關行業又牽涉到更廣泛的領域,最終離不開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變化。
環境報道更是如此。
環境報道在國際上始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我國起興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展歷史較短,且理論研究者較少,甚至至今仍然沒有形成專門學科。在具體表現上,環境報道除了內容,沒有其他特殊之處,而內容涉及面又過于狹隘,這就引發了多個方面的問題。比如,環境報道的專業性、科學性得不到強調,報道的偏差就不可避免,社會影響就難以控制;再如,環境報道如果僅僅就環保說環保,就污染說污染,忽略社會發展階段,就難免失之于偏頗和激進,無助于環境改善。
近年來我國社會各界對環境的關注程度急劇提升,我國環境保護的方方面面也以各種形式和渠道呈現于公眾面前,不可否認,期間涌現了大量優秀的環境報道作品,但也可以看到,媒體甚至政府在引導環境輿論的時候也產生了不少偏差,出現了各種環境群體事件,阻礙了社會發展。
因此,環境報道要跳出環保說環保,要綜合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綜合社會制度建設現狀、綜合各領域政策形勢等討論環保問題。今年的人大會上,環保領域的人大代表明確而一致地指出了當前環保工作面臨的問題,大致有幾個方面:其一,缺乏頂層設計、制度建設不健全;其二,法律體系不完善;其三,經濟政策跟不上;其四,各部門職能定位、責任區分不明晰;其五,輿論引導不到位……
這些問題正是近幾年我們在開展環境報道工作中常見的問題。就當前來說,“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明確了制度建設、環保法修改等頂層設計的內容,而七八年前就開始提出的環境經濟政策至今尚未實質性推動,同時,近幾年污染治理、節能減排工作中最大的瓶頸正是作為治污主體的企業的積極性無法調動。
諸多因素影響下,選題也就呼之欲出。本次人大會我們報紙共選取了環境經濟政策、法律修訂、產業發展、公眾參與等10余個選題,并得到了較好落實。
限于篇幅,其他問題不做展開。希望各位領導和同行此后多多指教,并更加關注環境報道的發展和繁榮,從而為促進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大發展鼓與呼。